網站導航
×NEWS
發布時間:2021年09月17日
瀏覽量:0
發布者:未知
剩下的那只靴子終于落地。
9月14日晚間,中國西電公告稱,公司收到控股股東中國西電集團有限公司通知,經國務院國資委研究并報國務院批準,同意中國西電集團與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部分子企業實施重組整合,新設由國務院國資委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新公司。
7月下旬,多方消息源爆出:一家千億元級的新央企即將掛牌——由中國西電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西電”)、許繼集團、平高集團、山東電工電氣等電力裝備企業重組而成的“中國電力裝備集團”(以下簡稱“中國電裝”)將于近期 正式成立。重組后的新央企將成為我國電力裝備領域航母級企業,資產總額接近1200億元。
央企改革已是老生常談,電力資產剝離重組也一直雷聲大雨點小。如今,在長達數年的籌備之后,中國電裝橫空出世,讓業界終于看到了靴子落地的希望,同時也對新央企能否在國際競爭中扛起電力裝備產業的大旗充滿了期待。
中國電裝可謂出道即是高峰——這艘即將啟航的新央企航母體量過千億元,下轄或超過四家大型上市公司,已經站在了國內電力裝備產業鏈的最頂端。被收編的電力裝備企業雖均屬電力行業,核心也都聚焦在電力裝備制造領域,但卻各有優勢、交叉甚少。這也意味著,新央企絕非簡單的“1+1+1”,而成功整合各方資源、形成最大合力,將成為凝聚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重資產運營的電力裝備制造業,資產體量并非核心競爭力。當中國電裝正式啟航之后,國內市場的挑戰或許不足為慮,而一旦進入國際市場,面對跨國巨頭的挑戰,市場競爭力才是檢驗其究竟是“巨嬰”還是“巨擘”的標準。
追溯過去幾年的消息,中國電裝的誕生早有端倪。
2018年年底,就有消息稱,國務院國資委屬意以中國西電為首,部分或全部從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剝離幾家公司并重組一家新央企,但直至2020年12月23日,中國西電(601179.SH)、許繼電氣(000400.SZ)、平高電氣(600312.SH)的公告才姍然而至:許繼、平高正在與中國西電集團籌劃戰略性重組——這是官方首次透露出重組信號。而直至近日,8月中國電裝掛牌的消息傳出,近三年的籌備期才總算熬到頭。
在這段時間里,坊間流傳著數套重組方案,但目前來看,中國西電曾經期望的自身主導“收編”變成了“混編”,西電將和許繼、平高等公司組成一個新的電力裝備公司。
據業內人士分析,重組方案之所以出現如此轉折,主要原因在于相對于其他幾家企業,西電并不具備絕對的綜合優勢,而“混編”式的強強聯合,在人員構成與業務整合等方面更利于激發企業活力,同時新央企作為未來中國電力裝備行業的旗幟,需要一個更高的起點。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中國西電“不行”,只能說國資委對全新的中國電裝,有著更高的期望。
中國西電是我國唯一一家以完整輸配電產業為主業的央企,先后多年位居中國電氣百強企業之首,2019年年底估算的資產總額約為398億元,一直以來都是我國輸配電裝備制造業中最具代表性的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重要力量。
橫向比較來看,平高集團是國內高壓開關龍頭企業,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109.79億元,總資產為321億元;許繼集團在直流輸電、智能電網等領域處于國內領先地位,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135.86億元,總資產規模超過221億元;山東電工電氣集團總資產超過235億元,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166億元。最為關鍵的一點是,在此次強強聯合的重組中,中國西電與平高集團、許繼集團雖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競爭關系,但優勢業務沒有明顯重疊,互補性極強,這讓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成為可能。有分析人士指出,從核心技術實力和未來發展趨勢來看,許繼集團的實力不容小覷,其在牽引變電站域(廣域)和應急保護、智能物聯網電能表、磁控配網開關等5項產品上實現行業領先,2020年電能表業務在印度、緬甸、孟加拉國等8個國家落地,未來在建設能源互聯網領域的價值不容忽視。
可以預見,重組之后新成立的中國電裝,必將是輸配電裝備領域的巨無霸,尤其是在特高壓領域將會形成極強的綜合優勢,成為未來建設全球能源互聯網的重要設備供應商。
7月16日,國務院新聞辦在上半年央企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上公布了央企重組計劃:“在戰略重組方面,將穩步推進鋼鐵、輸配電裝備制造等行業的中央企業重組整合,并在相關領域積極培育適時組建新的中央企業集團。”
有分析指出,隨著央企改革的深入,混改、重組整合等方面都已進入新階段。特別是今年以來各行業央企的整合動作頻頻:在能源行業,中國能源建設吸收合并葛洲壩;在化工行業,中化集團與中國化工實施聯合重組;在通信行業,中國普天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整體并入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電力裝備企業的戰略性重組,無疑是電力體制改革“主輔分離”環節中的重大進展。所謂主輔分離就是鼓勵有條件的國有大中型企業把主業和非核心輔助性的業務分開,集中力量發展主業。從1998年開始,國家就一直致力于我國的電力體制改革。但是由于供電安全、電力供應、安全搶修以及利益分配問題,我國電力體制改革的關鍵一步“主輔分離”一直進展緩慢。
2016年起,國資委多次強調中央企業要專注主業,要剝離非主業、非優勢業務。目前來看,我國電力裝備行業的發展仍處在過渡期,面臨企業超越財務承受能力盲目舉債投資、低端產能過剩、技術亟待升級、專業人才不足等問題。例如,當前我國變壓器、交流電動機、鉛酸蓄電池等電力產品產量雖位列世界第一,但產出能力遠大于國內市場需求,海外市場占有率遠遜于國際競爭對手。
在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前提下,以優化結構為導向的國資國企改革是大勢所趨。現階段我國電力發展的主要矛盾反映在量與質的不匹配上,這恰恰是制約高質量發展的癥結所在。正是基于這樣的大背景,中國電裝應運而生。
重組成新的中國電裝,不僅體現了國家推動央企優化布局結構的決心,也反映了主管部門希望通過整合國有資源進而加快培育世界一流企業的期待。其在加強風險管理、化解產能過剩、優化產業布局與整合技術人才方面的舉措和經驗,都將對未來的國資國企改革產生積極影響。
可以預見,未來的中國電裝必將擁有在超高壓、特高壓輸變電設備制造領域的絕對話語權,在智能配電網設備制造領域也將擁有強大的競爭力,這無疑也利好我國電力裝備業邁向國際化。
重組方案最終落地,中國電裝的航母強勢啟航,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將進一步提升我國輸配電裝備領域的海外競爭優勢。
從國際市場來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無疑是我國電力裝備制造企業的良機:沿線國家以發展中國家為主,大部分國家的綜合線損率超過20%,遠遜于我國不到6%的綜合線損率水平,電網建設基礎薄弱,改造升級潛力巨大。
而目前,輸配電行業海外市場的競爭格局主要是由ABB、西門子、阿海琺三家歐美公司主導,三者合計占有近50%的市場份額,并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強勢對手——在充分整合后全新啟航的中國電裝,完全有能力大幅推高我國電力裝備的海外增量,強勢搶占海外市場。
尤其是在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倡議與全球能源互聯網構想的雙重作用下,強強聯合的中國電裝,開拓海外新市場的優勢顯而易見:首先,強強聯手參與國際競爭,將大幅提升我國電力裝備企業的競價能力,修復過往在國際市場上偏低的毛利率與盈利能力;其次,通過優勢互補與業務整合,新業務的開拓聚力勢不可擋,無論是市場拓疆還是業務創新,都將伴隨著新企業航母的啟航而有長足進步;最后,未來通過整合互通實驗室資源、核心研發人力資源、市場資源,中國電裝甚至有望在未來新業務的國際市場競爭中一馬當先,搶占C位。
當然,在中國電力裝備集團正式掛牌成立后,傳統的電力裝備制造業也必定出現動蕩,行業洗牌在所難免。一方面,此次整合后其他電力設備供應商為了保持競爭力,有可能效仿中國電裝主動促成類似的強強聯合與企業重組;另一方面,國資委為了保持行業活力和反壟斷,有可能推進電力裝備制造國有企業的進一步整合。
從目前來看,即將誕生的中國電裝,已經坐擁了深化央企改革的“天時”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的“地利”,并且強強聯合內功不弱,只要在內部整合與管理能力方面實現突破,必將成為國際電力裝備產業的強有力競爭者。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